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安徽阜阳、亳州的有些人为什么说河南话呢是口音相似吗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安徽阜阳、亳州的有些人为什么说河南话呢是口音相似吗以及为什么用河南话怎么说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河南人为什么把辣椒说成秦椒
在我们河南这里,辣椒被称为“秦椒”,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秦”古代指的是陕西八百里秦川,莫非“秦椒”就真的是从陕西传过来的?
秦椒,也叫海椒,线椒,据说这种辣椒经海上传入我国的,所以叫海椒。而线椒是根据它细长的形状而得名的。这里的百姓到菜市场买辣椒一般还是叫辣椒,但是在周边农村大都叫“秦椒”。
那为什么河南人要把辣椒叫“秦椒”呢?我想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就是从陕西传过来的
河南的辣椒就是从八百里秦川的陕西传过来的,秦椒只是辣椒的一个品种。
这种辣椒生长在当地,那里的气候、土壤、环境特别适应这种辣椒生长,所以品质好,时间长了,就被人们叫为“秦椒”。
河南于明朝时从山西、陕西一带有不少移民到来,不仅带来了当地的习俗,方言,这种被称为“秦椒”的辣椒也一起传入了河南。
2、民间传说
没想到,河南周口民间还有一个关于秦椒的传说,由于秦桧卖国投敌,岳飞遭奸人害死后,百姓都十分恨秦桧,说他手比蝎子毒、心比辣椒还辣。“秦椒”由此而来。
具体的说,在过去的一天,苦城(鹿邑城)有一个老汉,拉了一车的辣椒在卖:秦椒、秦椒、谁买秦椒,毒辣的秦椒!
周围的人不理解,就问他:你卖的不是辣椒吗?怎么说成悬秦椒呢?
这个老汉解释道:这可不是一般的辣椒,这辣椒辣的很,所以,我叫它秦椒,秦椒,知道吗?
人们一听,就知道了这句话是说秦桧的,就附合着说:真的,看这秦椒长的啥鳖孙样儿,弄二斤,回家用刀剁碎吃它个龟孙,很快,一车子秦椒一个也不剩。
三余椒的事就这样叫起来了,后来,一看见辣椒,就会和秦桧联系在一起,于是大家都把辣椒称为秦椒了。
因此,今天,河南人把辣椒叫“秦椒“,不论和秦桧有没有关系,还是确实是从陕西传入的,都没有什么意义了。不论是哪种原因,反正,人们见了辣椒,还是一如既往的叫它“秦椒”。
各位朋友,你的家乡把辣椒叫做什么?欢迎参与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
安徽阜阳、亳州的有些人为什么说河南话呢是口音相似吗
安徽亳(bó)州和阜阳以及河南大部分区域,看似两个分属不同省份的地区,方言竟然是一模一样的,有什么渊源吗?
1、两地同属中原官话地区
中原官话是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方言,以河南为中心辐射至山东西南、安徽西北、山西南部以及陕西等地区。从语言分区来看,安徽亳州也是同属中原官话地区。两地人员交流起来,没有丝毫障碍,完全不需要“翻译”啊,不信就来瞧瞧:
两地人员交流起来,没有丝毫障碍!
女:夜个晚黑来你家能啥来?水筲、锅拍子嫩响……小小虫进家了?
男:白啰啰,俺木能啥,起床喝匪,拿匪舀子,能翻了匪桶。
女:乖乖,俺佛哩,怪粘弦滴冻静。
听懂上述对话的请举个手!
2、中原官话是最早的普通话
中原官话最早可上溯至东周。东周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以洛阳话基础音形成了全国通用的雅言。
中原官话最早可上溯至东周
雅言不仅是最早的普通话,而且也是最早的官话,列国诸侯朝见周天子,不会说雅言是很“不上台面”的事情。中原官话历经数千年发展,成为中原地区通用的方言。
不过也许有网友会疑问:安徽亳州和河南大部分区域是中原地区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能以现代的省份区划,来理解传承了千年的“中原地区”的概念。
中原官话历经数千年发展
3、亳州、菏泽同属中原地区
亳州古属九州之一的豫州,而豫州地处九州之中,因此又名“中州”,这也是“中原”一词的最早出处。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亳州之“亳”起源于河南商丘谷熟镇,这里曾是商朝的都城所在地。
商朝的亳都因洪水而被废弃,几经迁移,最终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现安徽亳州得名于北周,此后曾先后隶属于谯郡、商丘等,清朝时归属于安徽。菏泽与雷泽、大野泽、孟渚泽等并称为“上古九泽”,司马迁称之为“天下之中”。
亳州、阜阳同属中原地区
阜阳、亳州分别处于商丘的南北两面,距离洛阳、开封、许昌等中原地区的传统名城较近,属于相同文化区,自古就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中原官话出就成了两地共同使用的方言,区域版图又曾有归属,所以和河南大部分区域的方言也极其相似。
中原官话的大致区域范围:
信阳为什么叫信阳
俗言道: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
确实如此,通过一个地方的地名,能很好地追溯其历史发展过程。
信阳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靠近中原文化区的信阳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在西周时期,今信阳境内就有申、息、黄等诸侯国。
其中的息,也成为今天信阳下辖的息县名字的发源。
秦一统天下后,划原信阳地区的楚地归属九江郡。
汉承秦制,依然归属九江郡,下辖新息县、安昌县、轪县、黾县、钟武县和弋阳县。辖境内郡县与侯国参差。
三国之时,魏国在此设弋阳郡。这是信阳设郡的开始。
到了唐代,信阳境内设光州和申州,下辖殷城、定城、光山、固始、仙居及义阳、钟山、罗山。另有蔡州辖褒信县与新息县。
北宋时,在申州的基础上,改设义阳郡。
义阳的名字为什么会变成信阳呢?这和北宋的一个皇帝有关。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宋太宗赵光义像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其中避君王之名讳是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宋太祖赵光义即位后,义阳之名称就犯了皇帝之名讳。因此义阳郡就被改为信阳郡。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之五常,是为五种最基本的品行要求。作为地名的话,和义阳最为相近的便为信阳。
信阳之名称就这样出现,并历代沿袭,直到今天众所周知的信阳市。
更多历史地理类原创资讯,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为什么陕西、安徽和河南的方言很像
河南方言的核心成分是中原官话,中原官话是官话方言的一支。我们要详细考察河南方言的音韵结构的演变与层次,必须了解河南方言的历史形成,了解河南方言的历史形成,,要置之于整个北方方言大背景下去了解其发展过程。
1985年,语言学家李荣发表《官话方言的分区》、《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等论文,1987年,中国社科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写《中国语言地图集》,基本确立了汉语方言“十分法”:将全国的方言分为官话方言区、晋语区、吴语区、徽语区、赣语区、湘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平话区、客家话区十个方言大区,每个大区下面又细分区、片、小片和方言点。
中原官话分布在远古华夏族的传统居住区,今陇海线南北。中原官话又细分为河南方言、关中方言东府话、关中方言西府话、秦陇方言、陇中方言、南疆方言。中原地区是汉族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原官话的形成也必然与原始汉语有更多的内在联系。原始汉语最初分布于黄土高原(含渭河流域一洛阳地区一汾河流域南部)和华北平原西半部。
不难看出,今河南和陕西部分地区的方言,在历史上属于中原官话方言区,因此,有一部分相通或相似之处也是有历史渊源的。但随着时代变迁,也出现了自成一脉的风格。
我们以特色方言“大大”举例
陕西方言中“大大”(dada)指父亲的弟弟或者比自己父亲年龄小的叔叔辈。
传统上,陕西人把爸爸的哥哥叫大伯(bei),二伯,把自己的爸爸叫大(da,读二声),把爸爸的弟弟叫大大,如果自己的爸爸排行老大,则把自己的爸爸叫伯(bei,读二声)。
在河南方言中“大大”有的地区是对本族直系父辈的称呼,也有地区是对伯父的妻子的称呼。
在河南邓州及其周边地区方言中“大大”是对本族直系父辈的称呼,其中排名最长的直系父辈一般称为“伯”(读音:bai,轻声),如本族直系父辈中排行老大的称为大伯,老二称为二大,老三称为三大,父亲则多称呼为“爹”。
在河南郑州、新乡一带,称呼伯父为“大爷”,伯父的妻子为“大大”,称呼叔叔为“叔”,叔叔的妻子为“婶”。
安徽方言并非指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由各种不同的方言组成的。有官话区和非官话区之分。安徽省内各方言可大致分为官话、赣语、吴语、徽语四类汉语方言。官话区包括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官话区基本可以互相通话,而非官话区的赣语内部和吴语内部也基本可以互通,但徽语内部差异较大,互通有一定难度。安徽省内江淮官话的代表为合肥话,中原官话的代表为阜阳话,赣语的代表为怀宁话,吴语的代表为泾县话,徽语的代表为歙县话。
加之陕西和河南在地理上相接,人流动频繁,方言同化也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你所说的安徽方言和这两地方言相似,也是因为安徽方言中部分地区属于官话方言区,但范围较小,不像陕西和河南的方言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河南话和陕西话较为类似,因为安徽语系分支较多,所以相似之处很少。
安徽、河南和陕西的朋友来说一说,还有那些原因造成三地方言相近,亦或是哪些代表性的称谓相同,欢迎留言互动(L)
关于安徽阜阳、亳州的有些人为什么说河南话呢是口音相似吗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xlswz.cn//DOKHQtZQclJj.html